首页 > 理论 > 学思践悟 正文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崭新篇章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4期 作者: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夏社会科学院基地 发布时间: 2023-03-04 | 打印 | 字号:TT

  2023年自治区两会为宁夏今后工作锚定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全区上下立足新起点、昂扬新风貌,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新挑战,以“赶考者”的执着抒写新答卷,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宁夏的崭新篇章。

  走好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目前,宁夏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没有变,要走好具有宁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子,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推进发展、赢得主动的关键。我们要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使宁夏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双向发力,优化战略布局,强化系统推进,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六大提质升级行动”,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增长极、形成新的动力源。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做强“六新”产业,夯实工业“顶梁柱”,做优“六特”产业,筑稳农业“压舱石”,做大“六优”产业,增强服务业“动力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围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加快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坚持把教育、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六权”等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宁夏现代化建设赢得机遇,抢占发展先机。

  走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现代化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推动宁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住文化认同这一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使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决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更好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使这一制度的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我们要扎实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化实化交往交流交融举措,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注重用“导”的理念做好工作,依法处理和解决宗教领域矛盾问题,着力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不断开创新时代宗教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良好局面的持续巩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共识与合力。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是宁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要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作为主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促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责任担当,加快构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坚持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是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黄河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布局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落实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保障黄河长久安澜。逐步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促进区域气候条件不断好转,全力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二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强大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植绿增绿护绿、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共识和行动自觉,使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走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解决好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关注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以民生为根,人人能就业;以民富为要,个个有收入;以民智为先,家家有技能;以民享为重,人民有尊严。三是协调推进区域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共同富裕不是某一些人和某一地域的富裕,而是统筹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四是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为目的,以加快农村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科学构建“三次分配”制度体系,鼓励人民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六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是提升民生福祉,增强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繁荣,保持国家稳定的重要保证,要全力促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扶幼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七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迈向新台阶。

  (执笔人:马丽娟)

  责任编辑:石 雷


>>><<<
【作者】: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夏社会科学院基地
【来源】:《共产党人》第4期